日子前所未有地艰难,米粮也开始实施管制了。
米价从每担十四元,飞涨到四十二元天价。上海人吃的米有一多半是从常熟、太仓运来,还有一部分从外洋运来的暹罗米。而常熟、太仓的米不耐储存,稍放久些就碎成齑粉。唯有暹罗米,经过机器焙干,可以久藏不变,于是成了被哄抢的紧俏货。
市面上很快出现了抢米风潮,走投无路的饥民不得不铤而走险,成群结队地抢劫米店和运米车。报纸时评将这景况称为“扫米”,抢米时散落的米粒,成为饥民们搜寻的目标,他们拿着扫帚在路边仔细清扫,拢成一小堆,就像从沙土里淘黄金一样小心翼翼。这些米粒就是他们全家老小果腹的饭食。
战乱中生死悬命的平民,失去亲眷、流离失所,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日俱增。巨大的悲愤,化作夜以继日的劳作。没有人提出缩减工时,甚至主动加班加点,因深知这些东西最终都被用在哪里。
青壮工人下班后,还会自发积极响应工会号召,进行集中训练,工人义勇军人数不断扩增。
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战略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在军事、情报、政治、文化、经济等战线上欲敌人斗智斗勇。
一切都在秘密进行中,像黑暗中熊熊燃烧的野火,从星点渐至燎原。但——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危险的,一着不慎,随时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大上海不夜城的魅力,不曾因战乱失去颜色。无论白日如何满目疮痍,披上夜的华彩,摇身一变还是瑰丽妖娆。
一面是饿殍遍地,另一面,战乱也带来了畸形的繁荣。租界内集中了全国最多的电影院、舞厅、咖啡馆、游艺场、戏院等,娱乐场所触目皆是。大量江浙人涌入上海寻求庇护,江南地方戏也多了起来。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台上紧锣密鼓,一片银光乱闪。戏里戏外,都道了最关键的时候。
吕道涵被五、六个身形彪悍的保镖拥簇着,落座二楼中央的包厢。途经之处,寥寥的观众不得不起身向他鞠躬。在上海,百姓们都知晓他的来历,不过更忌惮他身后的靠山,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鄙夷、憎恶、好奇兼而有之,都敢怒不敢言。
吕道涵从不在乎这些,神气十足地跷起二郎腿坐定了,慢慢喝一盏茶。在这个大舞台里,他才是真正的赢家。唯一的,不可替代,谁也盖不过这锋芒。
保镖掀起帘子,让一个身形瘦小的男子弓腰入内。男子做堂倌打扮,高耸的颧骨上有颗长毛的黑痣,铜钱大小。他手捧托盘恭恭敬敬递上,卑微的表情和神色似模似样。吕道涵认得他,他总是不会忘记那些有心前来趋附的面孔。
面无表情接过托盘里的热毛巾擦了手,一股浓郁的花露水气味弥漫在鼻端。这是一个隐秘的讯号。
吕道涵仍不动声色,擦完了手,拈起一小块点心在眼前端详。掰开馅饼,里面果然塞了张纸条。看完了,若无其事揉碎丢进杯子里,皱眉道:“这什么茶,一股子涩味,换一盏。”
恭候在外的戏院经理不明所以,生怕得罪了这尊惹不起的神仙,忙不迭叫人再换一壶上好的碧螺春。
喝不过半刻,吕道涵意兴阑珊撂下望远镜,带着一众随从上了福特小轿车,浩浩荡荡离去。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美食:美食系神豪》《仗剑独行斩鬼神》【新爱下电子书】《是兄弟就来踢球》《从泰坦尼克号开始》《我穿成了精灵国的幼崽[西幻]》《我能继承角色天赋》《石破天穿越令狐冲》《落崖三载后》【大红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