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第一时间更新《和珅:帝王心腹》最新章节。
第三十四回尹壮图报国空余恨和大人用计得美人
乾隆后期,制度弊病、贪腐之风已经病入膏肓,其中各省封疆大吏独霸一方,敛财成风,国库亏空,已是常态。官员贪污,动辄数万两,数十万两,办一件事,生一次官,安排一项工作,救一次人,都有心照不宣的明码标价。不贪污,无法做官、办事。就连到朝廷进贡的朝鲜使臣,回朝鲜奏报大清状况,奏道:“清朝为官的人,大部分都丧失了廉耻,唯利是图,知县用钱财贿赂知府,知府用钱财交结朝廷权贵,上下互相蒙蔽,官官相护”。凡是到过地方的官员,都明白贪腐已是常态,只有乾隆还沉浸在盛世图景、十全武功的梦境中,即便查出了诸多贪腐之案,他还是不相信自己的封疆大吏全都对他说一套做一套。从官到民,各种忧国忧民之士,有心无力,徒其奈何!因和砷敛财之巨,无村军功而身居高位,又左右皇上耳目,玩转朝廷,忧国之士都把矛头指向和砷,把希望把这颗大脓包挤掉,以观肌体是否可以回春。和砷一方面门庭络绎不绝,一方面危如累卵。
礼部侍郎尹壮图,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一年中进士。尹壮图一直是个规规矩矩的人,在朝廷官场上也不说出格的话,做出出格的事,一向勤勤恳恳,做过的官职,一直是礼部主事、郎中、御史、学士等没有什么实权的闲职,做官几十年后,皇上格外开恩,才勉强晋升到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尹壮图觉得朝廷对自己不薄,也总想着报效朝廷,终于在五十五年,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议罪银是和砷的妙手,为国库敛财的,犯罪的官员,可以上交一定银两,以避免处罚。但时间一久,变成对大清律的践踏,弊病十分之多,使得风气败坏,许多官员有恃无恐。尹壮图因丁忧回家,走了中国的多个省区,发觉官场风气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上级索贿,下级行贿,已成常态。而议罪银制度则是犯罪的官员直接给皇上行贿,此风不整,难扼腐败。五十五年,尹壮图上书乾隆,直言议罪银制度的弊端,痛陈官场弊政,要求废止目前的议罪银制度。
这是开了惊天地的一炮。这道奏折,让不起眼的尹壮图成为风云人物,这一炮不仅得罪了和砷,也得罪了乾隆。
乾隆初年,尚能听进一些直言纳谏。到了乾隆中期以后,过于刚愎自用,已经听不进去反对的声音,此后针砭时弊的声音也越来越少,而像和砷这样说话婉转好听的人倒是多了。
对于尹壮图的奏折,乾隆有些恼怒,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尹壮图所陈言的官场现状。但以明君自居的乾隆,还是摆出一个虚心听取的姿态,把和砷召来,道:“尹壮图所言,认为议罪银制度与大清的法律相悖,产生诸多弊端,应当彻底废除。爱卿对议罪银制度颇多了解,有什么看法?”
尹壮图因为不敢得罪皇上,说是议罪银制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执行的时候被歪曲了本意。而和砷就是议罪银制度的执行者,这正是跟和砷对着干。
和砷道:“尹壮图大人既然指出议罪银制度的坏处,肯定有他的道理。现在关键是拿出事实证据,这样才能改除弊端。尹壮图在奏折中说官吏勒索百姓,那这个官吏到底是谁呢?又是哪一省亏空,请皇上下令,让尹壮图一一指实。”
和砷明白,如今贪污横行,府库亏空,这是身在官场的人有目共睹的事实,谁都可以说。随便抓一个官员,没有贪污,哪来如此身家?但问题是,要查起来,要举证,却是难上加难之事。哪个官员的贪污不是环环相扣,哪个查案不是官官相护,要挖起来谈何容易。让尹壮图这种闲职文官亲自要找证据,譬如海底捞针。和砷这一招,乃是借力打力,肯定尹壮图的出发点是好的,请把事实证据找出,如果找不出,就是空口污蔑封疆大吏,再行反击。
于是乾隆在奏折中批复:尹壮图请停罚银例,不为无见。然而,臣子能够做到督抚必有大的才能。如今人才难得,督抚犯了一时的错误,朕特意恩准他们改正自己的瑕疵,略示薄惩,这才有议罪银制度,目的是给他们一个教训,勤勉办事,为国效力。然而,但凡说一件事,要有据才能有理,他认为,各省督抚借议罪银的名义,贪污勒索,各级府库多有亏缺,有什么实在的证据吗?尹壮图似乎言犹未尽,既然上了这个奏折,对立面所讲事实必定清楚,掌握了什么情况,可以根据他们姓名据实上奏,陈列一两条有用的证据来。
皇上的批复中隐含着对尹壮图轻易上奏,批评朝政的不满。若是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官员,知道自己并无拿出证据的实力,以退为进,此刻最好回复:微臣并没有实据,只是荒唐建议,听到皇上的教诲,这才大彻大悟。这样顶多被皇上臭骂一顿,但可以明哲保身。
尹壮图丝毫不动官场的政治,也不会揣摩皇上心思,以为皇上重视自己的意见,鼓励自己拿出证据,揭露官场弊端的机会来了,于是回复上谕:微臣三年前回家丁忧,经过各个省区,老百姓无不在述说当地官员如何腐败,各省几乎都有府库亏空,臣只是一个丁忧守孝的官员,并无权力调查取证。再者,勒索贿赂之人,做的都是见不得人的事,外人岂能得见?但是此时查实起来,倒也容易,请皇上派钦差大臣到各省查看,一查便知,只不过要秘密查房,这样才能不被下层官员蒙蔽。
这个上奏已经从议罪银扩大到整个官吏制度,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否定了大清几乎所有的官吏。这虽然是事实,但乾隆以千古圣君自喻,岂能容忍这样的说法。
尹壮图有个弟弟,鸣叫尹英图,官职比哥哥小,为人处世却比哥哥老练,也更懂官场规则,道:“哥哥,这样据实陈奏恐怕不妥。咱们兄弟官职不高,交往有限,怎能与封疆大吏抗衡?只怕如此禀奏会惹来祸事,于事无补。”
尹壮图凛然道:“你就不必为兄考虑了。为兄这一颗头颅,早已经悬挂在闹市中了。”
尹英图不解问道:“哥哥,你这又是为何?”
尹壮图道:“既然入朝为官,自然要竭力为朝廷办事。议罪银制度是在荒唐,皇上又被蒙蔽,假若不废除这种制度,只怕国将不国。如今皇上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一搏,倘若遭遇不测,你就好好侍奉母亲吧。”
一副慨然赴死状,尹英图多说也是无用。
乾隆看到奏折,大怒,这已经不是劝谏,则是颠倒黑白、别有用心攻击大清盛世。而且乾隆认为,尹壮图是因为自身官运不佳,在京城没有得到高位,又没有得到外放,对地方官员心有嫉妒,这才扩大其次,蓄意攻击朝廷与地方官员。
和砷怕尹壮图“秘密查房”奏效,重蹈当年国泰的覆辙,便上奏道:“我大清朝廷,朗朗乾坤,搞秘密查查访,实在不成体统。臣子一片忠心对皇上,这样对群臣不信任,是陷群臣于不忠不义的地步,怎能让臣子安心报国。即便有犯罪的官员,也是少数,这样私下随意查访,不仅打扰官府正常工作,而且搅得百姓不得安宁。再者,尹壮图为朝廷命官,各省督抚也是朝廷重臣,只听一面之词,不相信各地督抚,难免不公。秘密查访,情理不通。”
乾隆觉得颇有道理,权衡之下,为了让尹壮图心服口服,由尹壮图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各地查访。但尹壮图只是副手,钦差一行由户部侍郎庆成带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