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同流,但不合污》转载请注明来源: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典出《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意指弱胜于强,柔能克刚,更可化输为赢,向死而生。在老子眼中,执着于表面输赢的人,或许,从一开始就输了。
当前,狼性思维成了众多企业或团体所推崇的文化,甚至在一些学校,也在倡导学生学习“狼”的精神。不敢说这种思维的对与错,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柔弱”的哲学观,依然有其夺目的光彩。
一、“柔弱”成就从容人生
在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中,一直在讲“柔弱”思想,“不争”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这样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的意思是说:不坚持己见,就能博采众长,明察洞悉;不自以为是,能彰显真知;……唯有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什么能与之相争。
范蠡辅佐勾践,功成名就后携西施远遁江湖;屠羊说,在楚昭王逃离时一直追随,楚昭王复国后,不求任何赏赐;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后,依然讲他的“心学”。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用“不争”的柔弱方式,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欲望所驱动,我们拼抢,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要在团队中取得最好的业绩,这无可厚非。然而在不断的追逐争抢中,许多人渐渐迷失自己,一身疲惫,灵魂无处安放,此时,如果放慢脚步,不争,用适当的柔弱,也许更能品味人生从容的滋味。
二、“柔弱”是最高的智慧
“不争”的思想在《道德经》第八章中也有表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可以这样解释: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老子的职位是周守藏史,张良自求的封号是“留”,在他们的内心,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备下的位置,后人却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功业。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国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