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谋道之时,亦可谋财
因为一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很多人就以为儒家所崇尚的“君子”是清贫的。
然而在《论语·子路篇》有这样一段:孔子说卫国的公子荆善于管理家业。刚有一点财产时,孔子说“差不多合格了。”稍微增加一些财富,孔子又说:“这就比较完备了。”当他富裕的时候,孔子评价:“这就很美好了。”
合、完、美,渐进的三个字,反映了孔子对财富的基本看法——“财富是美好的。”
富而后教,才可得道
富是美好的,掌握财富的人却未必都是美好的。所以孔子同时主张“富而后教”,他认为人在得道之前、得意之后,如果不进行教育,那就会坠落、腐败,这就是所谓的“精神饥荒”。
富起来之后还能做些什么?财富可以令自己衣食无忧,可以凭资本滚雪球,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用来换取更大的权利,然而这样的“得意”,均不会持久。
孔子认为有两种富人不美好:一是只富自己、不富别人。齐景公“有马千驷”,但没为人民做过什么好事,死时“民无德而称焉”,换句话说就是,大家只会觉得,又一个有钱人死掉了,没什么值得缅怀的。二是不义而富、为富不仁的人。《论语·述而篇》里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认为通过不正当手段的获得财富,就像浮云那般飘渺,毫无乐趣可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