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
《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
《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看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
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
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
鲁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这么多知音?干脆把关官写做俗人一个,让圣人继续孤独。
于是在想象中,老子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懂,我只写给懂的人看。
老子随手挥笔五千言,意义都在言外,就让后人在语言的迷宫里悟吧。读《道德经》若太执着于语言,是只见树叶而忽略了森林。
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
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
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
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
“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第一时间更新《与世同流,但不合污》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