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100次变革(上)》转载请注明来源: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
26.繁荣经济文化,实行对外开放——明成祖朱棣大力推进改革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10岁被封为燕王,20岁进驻封地北平,向大将徐达学习兵法战策,39岁用武力从亲侄建文帝朱允手中夺得皇位,改元永乐。朱棣即位之初,为了团结朝臣,励精图治,曾将“靖难之役”中缴获的建文朝的奏疏,除涉及军马钱粮的以外,其余的一律销毁,以表示对建文帝的旧臣既往不咎。建文朝的工部尚书郑赐,原是北平参议,在朱棣手下办事十分卖力,后投靠建文帝,数次督师,阻扼燕军南下。建文帝失败后,郑赐被逮捕。朱棣责备他为何“反叛”?他回答是“尽臣责”而已。朱棣听后觉得有道理,便将他释放,并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可见朱棣的胸襟还是比较开阔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容纳和团结曾经反对过自己的大臣的。
当然,作为封建帝王的朱棣,其本性是专横而残暴的。对于拒不合作的大巨,即使是素有学行,甚至名满天下者,他也定杀无赦,方孝孺之死就是典型。方孝孺是建文朝的侍讲学士,曾任编修《太祖实录》总裁。朱棣占领南京以后,想把“靖难之役”说成是应天顺人之举,便几次要当时被俘的文章高手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囿于儒家正统观念,把朱明王朝的权力转移视为“篡位”,因而拒不受命。朱棣恐吓他:“独不畏九族乎?”方孝孺抗声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终于下令将方孝孺的九族诛尽。为了凑足“十族”,又将方孝孺的朋友、门生合并为一族,全数尽诛,死者达873人。在诛杀方孝孺之前,朱棣已惨杀了建文朝的兵部尚书铁铉,割鼻剁耳,寸磔而死,然后又将其抛入油锅。朱棣因滥杀而受到当时和后世士人的指责,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朱棣毕竟是明朝继朱元璋之后的又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22年,5次北征,沉重打击了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巩固和维护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他继续执行朱元璋移民垦荒的政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五月,下令“除天下荒田未垦者额税”,疏浚河道,得江湖之利,减轻赋役,赈济灾民,仅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一次就罢免苏、松、嘉、湖四府田租达338万石。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繁荣起来,遵化的冶铁、景德镇的制瓷和南京的造船、松江的布帛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国家财政收入大增,每年税粮除部分输送京师外,府县仓库还有大量积存。永乐时代经济的繁荣,是“洪武之治”的继续和发展,正如史家所言,“高(太祖)成(祖)肇造,享国长久,六七十年间,仓廪赡足,生齿繁殖”。明朝前期的鼎盛,与朱棣继续推进改革是分不开的。
朱棣以“智勇有大略”(《明史,成祖本纪》)而闻名于后世,而且对文化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视的。他从马上夺得天下,又希望从史籍中汲取治理天下的经验,因此,他即位不久,便召见翰林学士解缙等大臣,命令遍求天下典籍,将各类事物分门别类按韵收辑,编成一部大书,以便检阅。他还特别叮嘱,内容要求详备,搜求务必普遍,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要广为收罗,“毋厌繁浩”。解缙匆匆受命,到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冬天即将书稿编好。朱棣审阅后并不满意,认为取材不完备,下令重修,加派姚广孝会同刘季篪、解缙一起监修。姚广孝即道衍和尚,在“靖难之役”中出过许多重要的主意,论功为第一,此时已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成为朱棣的股肱之臣。派姚广孝监修,可见朱棣对这件事的重视。同时,他又命令礼部选拔内外官员和各地宿学老儒充任纂修,选拔生员充任缮写。先后调集3000余人,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把这部书编成。朱棣审阅后十分高兴,亲自写序,赐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包括目录、凡例在内共22,937卷,订成11,095册,约3.7亿字。朱棣组织人力对我国古籍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精心整理,是有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戈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