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长篇历史小说作家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它历来以结构的庞大复杂、富有历史感而被世人称道。这部作品使肖洛霍夫当之无愧地跨进了世界杰出作家的行列。同时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一等奖,1965年又摘取了诺贝尔奖金的桂冠。
《静静的顿河》主要是以1918至1920年苏联的国内战争为背景的。发生在顿河边上的残酷战争成为作家选取的特写镜头,是此次国内战争的一个缩影。
顿河两岸生长着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哥萨克。这可追溯到15世纪。大批不堪忍受农奴制压迫的农奴、仆役、流犯和市民,纷纷从俄国内地逃亡到边远的顿河、库班河大草原上成为“自由民”,逐步建立起具有自治性质的哥萨克组织。哥萨克酷爱自由,英勇善战,性格粗犷强悍。后来沙皇对哥萨克采取怀柔和镇压相结合的政策,授予一定“特权”、“荣誉”,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使之效忠沙皇。哥萨克一面务农,一面习武,过着一种传统的近乎中世纪宗法制的生活方式。
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远离俄国的民主运动,加之沙皇的欺骗收买,哥萨克逐渐变得愚昧粗野,狭隘偏执,充当起沙皇镇压革命的刽子手和国际宪兵的角色;顿河也从自由的根据地变成反动的堡垒。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国内外的地主资产阶级都极端仇视它。他们从四面八方反扑过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这样,建国之初,苏维埃政权便陷于四面重重包围之中。它所控制的地区主要是莫斯科周围的地方。面积只有全国土地的1/4。苏维埃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瘫痪,40%的工厂停了工。劳动大众生活困苦,长期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人每天只能领到一两面包。与此同时,暗藏的敌人还不断在苏维埃地区制造颠覆破坏事件。1918年7月,莫斯科、雅罗斯拉夫里等城市相继发生叛乱。8月30日当列宁离开他发表讲演的米赫里逊工厂的时候,社会革命党的女党员卡普兰乘机向列宁开枪,这位无产阶级领袖的身上中了两颗毒头子弹,伤势很重。
1919年春,协约国改变了反苏策略,把白军推到第一战线,组织他们统一进攻莫斯科。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第一时间更新《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下)》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