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第一时间更新《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下)》最新章节。
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
1982年10月,又一位拉丁美洲作家登上了瑞典皇家学院的领奖台,来领取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哥伦比亚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虽然不是拉丁美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但可以肯定地说,他是最有趣味的拉美作家,他的《百年孤独》是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拉丁美洲小说,20世纪拉美文学的中流砥柱“魔幻现实主义”派,也因有了《百年孤独》而更放异彩。那么马尔克斯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诺贝尔文学奖奖台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追本溯源来看一下他走过的路。
马尔克斯于1928年3月6日出生于哥伦比亚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镇——阿拉卡塔卡镇。他的父亲加夫列宁·埃利希奥·加西亚小的时候也曾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学习成绩名列班级之首,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亲友中没有一个有多余的财力接济他,所以只好中途辍学。后来,他东奔西走,不辞劳苦,终于在傍海的热闹小镇阿拉卡塔卡邮电所谋到了当电报报务员的差事。
他的母亲路易莎·圣地亚哥·马尔克斯·伊瓜兰,出身名门。其父是遐迩闻名的尼古拉斯·马尔克斯·伊瓜兰上校,他是哥伦比亚历史上有名的自由派将领拉法埃尔·乌里维·乌里维的亲密战友。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和赫赫战功荣升上校军衔,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度过了一生。
加夫列尔·埃利希奥·加西亚夫妇几经迁居,最后终于在加勒比海边的古城卡塔赫纳定居下来。
这对夫妇虽不富裕,人丁却很兴旺。他们一共生了12个孩子: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长子,下面有六个弟弟和五个妹妹。
由于小时候父母居无定所,所以马尔克斯的童年是在他的外祖父家中度过的。这位老上校的家里常常高朋满座,高谈阔论,在这样的环境中小马尔克斯增长了不少见识。哥伦比亚大西洋沿岸历时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的“香蕉热”、1928年在西埃纳加火车站发生的3000香蕉工人大罢工及其惨遭政府军大屠杀的悲剧,他就是在这个时候听说的。这些故事对他以后的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外祖母是一位讲故事能手,对他讲了许多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她相信人死以后灵魂还将继续存在,为了不让亡灵们感到孤独,她特地为他们安排了两间空房,经常与他们谈话。马尔克斯的姨妈也笃信鬼神,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将要死亡,便坦然地躲进自己的房间,成天在里面织尸衣。寿衣缝完后果然躺在床上死了。
这一切的一切,给童年时代的马尔克斯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后来他常常回忆那时的生活,那幢他住过的大房子,那个梦幻般的世界:“那幢大房子每个角落都死过人,都有难忘的往事。每天下午六点钟后,人们就不能在院子里走动了。那真是一个既恐怖又神奇的世界,常常可以听到莫名其妙的喃喃声。”“那幢房子里有一个空房间,佩德拉姨妈就死在里头。还有一个空房间,拉萨罗舅舅在那里咽了气。那时候,一到夜幕降临,就没有人敢到院子里去了。因为这时死鬼比活人还要多。一到下午六点,大人就让我坐在一个旮旯里,对我说:‘你别乱走乱动,不然的话,佩德拉姨妈或拉萨罗舅舅的鬼魂就会从他们的屋间里走到这儿来。’所以我那时总是乖乖地坐着……”
在后来的岁月里,那幢房子一直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神魂牵绕的一种梦境。古老的大房子、外祖母的故事、夜晚恐惧的心情,像恶梦一般永远留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记忆里。但是,这一切,特别是外祖母讲的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都使他得益匪浅。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源泉,奠定了基础。孤独而带有神秘色彩的阿拉卡塔卡给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独有的审美情趣。
12岁时,马尔克斯来到首都波哥大教会学校读书。
18岁时,他进入了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攻读法律,他虽然只在大学学习了一年,但是这一年对他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正是这一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和哥伦比亚文学发生了联系:《观察家报》文学版主编、小说家爱德华多·萨拉梅亚·博尔达(1907—1963)在报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奈》。
正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初露头角,决计在文学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时,一桩使他震惊不已的事件发生了。
1948年4月9日,在野的自由党领袖豪尔赫·埃利埃塞尔·加伊坦在首都波哥大市中区遇刺,使波哥大和哥伦比亚全国经历了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
加伊坦被害,震撼了全国。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一切目睹国家和人民遭难的人一样,心中燃起了义愤的火焰。他和同学们参加了游行,国立大学校园和全城一样掀起了抗议浪潮。因而校门被当局封闭。马尔克斯不得不离开首都,不久进报界工作。
1948年5月20日,《宇宙报》编辑部主任克莱门特·曼努埃尔·萨巴拉在该报上刊登了一篇他亲自写的《欢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章,同时预言他“将不会保持沉默,他将在报纸的栏目上发表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件在他那不平静的脑海里引起的一切见解。”
果不其然,从1948年5月到1949年10月,仅专栏文章他就发表了38篇,不失为一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新闻工作者。
他在卡塔赫纳工作学习了两年,直到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的生活发生了一次新的重要变化,他辞掉了《宇宙报》的工作,彻底放弃了法律专业的学习。
情况是这样的。有一次他去巴兰基利亚办事,结识了一位老人和几个青年。他们跟马尔克斯一见如故,就把当时在他们手中传阅的乔伊斯、威廉·福克纳、维吉尼娅·伍尔芙和海明威等著名作家的小说借给他,这些小说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等令马尔克斯感到新奇不已,所以马尔克斯立刻就觉得自己将成为这个小小的文学圈子里的一个成员。在交往过程中,他感到,他们对世界上的小说无所不知,他们的文学修养十分渊博。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一种冒险,文学更是应该怀着对生活的热情来品尝的美味佳肴。马尔克斯经常同他们聚会,高谈阔论文学,并不时聆听博学的导师拉蒙·宾耶斯的教诲和讲座,往往通宵达旦。
这个时期的生活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给他留下难忘的记忆。在巴兰基利亚,他开了一家书店,专售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欧洲诸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传播西方文学到拉美做了大量工作,是一位广为人知的文化名人。
1954年,他任《观察家报》记者兼电影专栏负责人。
1955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枯枝败叶》在波哥大出版,被认为是“哥伦比亚的一桩重要事件”,“他以引人入胜、生动有力的风格如此迅速赢得广泛的声誉。”
但是这部作品从写作到出版是非常艰难的。马尔克斯17岁时就想写一部这样的作品,后因种种原因拖了下来。22岁时又重整旗鼓。当时他住在巴兰基利亚一家妓女出入的旅馆里,房费虽低廉,但他的收入极其微薄,他要是交不出房租,就得把书稿抵押给看门人。他深夜躲在编辑部里拼命工作。虽然头上有扇吹风,房间仍然热似蒸笼。当他疲劳地从打字机前站起来时,天色已近破跷。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天天文学网】地址:tiantianwx.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