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天天文学网】地址:tiantianwx.com
一
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
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
阴阳有错舛,日月不常融。
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冲。
园绮遁南岳,伯阳隐西戎。
保身念道真,宠耀焉足崇。
人谁不善始,鲜能克厥终。
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
这是阮籍《咏怀诗》之四十二首。前四句宛然建安时代,俊才云蒸,英雄云集,可谓一时之盛。“阴阳”以下四句则百花凋残,一派萧瑟,给人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阴阳舛错,天时否泰,人事盈冲,变故在须臾。曹魏政权由于明帝曹睿临死诏命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而以曹爽与司马懿夹辅幼主,导致曹魏政权的急骤衰落。正始十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从而使大权落入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家族之手。昙花一现的建安时代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正始时代。上古名臣“八元”、“八凯”式的“建安烈士”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商山四皓与老聃一类的隐士,保身念道服药饮酒佯狂避世的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
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竹林名士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他们也代表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晋书》阮籍本传载: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现实逼得他们不能再像他们父辈那样(阮籍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的儿子),有很大的抱负,而只是喝酒弹琴谈玄,打发无聊时光。概括地讲,正始时期与建安时期相比,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统治上层矛盾激化,分裂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政治权力之争演变为最极端的对对方肉体的消灭。偏偏是握有实权的一方(司马氏家族)最残忍、黑暗与无道,文人们保曹无术又不愿依附司马氏,从而在政治上无所凭依,失去了“建安七子”曾经有过的那种友朋式的政治后台。同时,统治上层对外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为对内争权夺利所取代而消解,他们不再具有曹操那样的对天下的责任心,而只关注自身的政治地位与权力之争,这也必然导致文人的精神因无所着落而渐趋颓丧。
第二,哲学上探讨的焦点由宇宙构成论转向宇宙本体论,董仲舒综合阴阳家学术而成的阴阳五行构成论大受冷淡,玄谈宇宙本体的风气兴隆。这种玄谈,和高压政治结合,便流为清谈,并以清谈代替了建安作家的实际抱负和政治批评、社会批评。比如阮籍,就只是“发言玄远”而“口不论人过”。唯一敢于“非汤武而薄周孔”,借历史批评来进行社会政治影射式批评的嵇康,被弃身东市,表明在那时代,时政批评已成为禁区。
第三,由此,正始文人已由建安文人的哀社会民生之多艰,而变为哀个人人生之多艰。
哀社会的建安作家致力于社会改造,要重整乾坤,有廓清天下之志,要建立的是事功,事功是涉他性的。哀人生的正始作家则沉湎于人生的哲学思考,有退避山林或求仙之想,要躲避的是政治,山林与神仙乃是自涉性的。
建安作家的涉他性社会之忧,是外向的,故慷慨激昂,哀感流涕,归于一个“志”字,“志”则“志深笔长”,显示出来的是凌霜愈坚的风骨,是阳刚之美;正始作家的自涉性人生之忧,是内向的,一咏三叹,咀嚼回味,归于一个“思”字,“思”则“思心徘徊”,显示出来的是秋风萧瑟中的寒冷与怨悱,呈阴柔之态。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