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毛公鼎
毛公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千克;是西周晚期宣王时(公元前828~782)的一件重器。此鼎形作大口,半球状深腹,兽蹄形足,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深厚而凝重。口沿下有两周弦纹,中填重环纹,三足呈兽蹄形,与厉王时期的多友鼎南宫鼎等器相比,形制差异较大,而与厉王晚期的融攸从鼎相近,手法更接近于春秋时代作风。整个器表装饰十分整洁,显得典雅。
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铭文铸在鼎上。鼎内铭文是金文的经典名作,有32行,共49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毛公鼎鼎内铭文,分为左右两幅,是一篇完整的“册命”,字里行间似有阳纹格线。全文首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公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该铭文笔法端严,线条质感饱满,结体庄重,以至于出土以来,清末的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就曾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郭沫若先生也称该鼎铭文“抵得上一篇《尚书》”。
毛公鼎匪夷所思般的传奇经历让世人大开眼界。根据考证,道光末年(1850年),毛公鼎在陕西岐山出土,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陕西古董商苏亿年运到北京。后由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以三年俸银之重金为代价购藏。
陈介祺,山东潍县人。与当时的收藏大家王懿荣、潘祖荫、吴大澄、吴云等常相过从,共同考辨古物,研究文字。陈氏于青铜器、陶器、古钱、古印玺、石刻造像等收藏既多且精,并且精于考释。他的“万印楼”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故居陈列馆也在他诞生180周年时正式开放,被公推为19世纪末最有成就的收藏家之一。
陈介祺对其他收藏都乐于公众于世,印成目录,昭示天下。唯有对毛公鼎,深锁密藏,秘不示人,整整30年。
陈介祺死后,陈家后人又密藏了20年。
到20世纪初,两江总督端方依仗权势派人至陈家,限三日交鼎,强行买走。毛公鼎到端府后没几年,端方即在四川被保路运动中的新军刺死。后来,端方的女儿出嫁河南项城袁氏,端府欲以毛公鼎作为陪嫁,而袁家却不敢接受,端方后裔遂将毛公鼎抵押在天津的华俄道胜银行。可是后来端家家道中落,端方所收的许多青铜器均经过端方的把兄弟、美国人福开森卖了出去,自然也没有财力将毛公鼎赎回。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精灵世界的心灵大师》《一个俗人的诸天影视之旅》《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笔迷阁】《文明之万象王座》《文豪1978》《临安不夜侯》《非洲创业实录》《嫁给铁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