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誓不罢休
1949年4月16日凌晨2点,北平六国饭店5楼一间房子里,依然亮着灯,阳台上伫立着一个身材魁梧的人,他凭栏而立,眺望着黑沉沉的南方。他,便是南京政府和谈代表黄绍竑。
几分钟前,他刚在会客室送走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虽然周恩来嘱咐他好好休息,但回到房间里,他却无法安睡。周恩来的话一直在他耳畔回荡着,像春雷一般震撼人心,像北平的春风似的使人感到冷冽而又惬意。
“现是在4月16日凌晨2点钟。”周恩来看了一下腕上的表,神采奕奕地说道,“南京国民政府对于中共代表团所提这一个和平协定的回答,我们愿意等到20日。”
黄绍竑郑重地点了点头。周恩来接着又说道:
“当然,我们很愿意以双方的努力,促成和平协定的签定,所以在和平商谈开始我们就表示过,希望李德邻先生、何敬之先生、于右任先生、童冠贤先生,到北平来参加签字,使得中国早日变成和平的国度。我们非常热烈地期待这一个日子来到。我们之所以定出期限到20日为止,就是为了适应全国人民热切的期待。”
周恩来以期待的目光看着黄绍竑,说道:“以上这些话,我们希望季宽先生回去转达南京政府。”
“好的。”黄绍竑仍郑重地点着头。
“有许多朋友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有的时候是很硬的,不过我们也是根据原则才这样做的:我们要是从四面八方讲敷衍,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因为我们要替人民做事,就要对反对人民的分子加以打击,使人民的力量生长起来。我相信季宽先生和南京代表团的其他几位先生,在交换意见的十五天中,对我们一定有了相当的了解。我们认为确实只有在这个原则下,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不能不有所坚持,以强硬的态度来解决。但是只要原则上解决,其他还是要大家来协商。只要协定签定了,以后一切的事情,还是可以像我们昨天一样,在一个屋子里商量办理。这一点,我们也希望季宽先生给我们转达。”
黄绍竑又点了一下头,说道:“这个协定是很好的。但是,要南京方面在上面签字,照我看至多是五十对五十的希望,或者还要少一些,我努力去进行就是了!”
“我们认为,这个方案在南京代表团,在南京当局,在南京方面爱好和平的人士中,是一定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也料到,南京的好战分子是一定不会接受的——其实,任何东西他们都不会接受的。”周恩来的话说得深刻极了,坦率极了。
“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黄绍竑连连点头,这并不是出于礼貌性质的附和,而一种真诚的感悟,正像有人告诉他,再过几小时天就要亮的道理一样。
“白健生先生的一位外甥海竞强,在山东莱芜战役被我们俘虏,我们请季宽先生把他带回去。”周恩来说着站了起来,紧紧地握着黄绍竑的手,“季宽先生多加保重,我们在这里希望能听到你的好消息!”
送走周恩来,黄绍竑的心脏跳动又加快了,激动、惭愧、痛楚一齐涌上心头。“四·一二”清党,他从上海一个电报打回广西,有多少共产党和革命青年人头落地;民国16年8月,周恩来、贺龙、叶挺率“八一”起义军由江西进入广东潮汕,黄绍竑调集桂军黄旭初、伍廷飓部,阻击南下的起义军,他躺在担架上亲自指挥,桂军攻入潮州,将起义军打垮。22年前,他打败了共产党,打败了周恩来,22年后,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他是代表国民党到北平来向共产党求和的。可是,代表共产党的周恩来,并没有以战胜者自居,更没有要清算黄绍竑的反共的历史旧账。
“共产党人的胸怀,装得下整个世界,他们是注定要胜利的!”
黄绍竑喃喃自语。几天前,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先生,接见了他和刘斐。毛泽东明确地告诉他:“如果李宗仁同意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则将来可选为联合政府的副主席。白崇禧所率领的部队可以继续留驻武汉,也可以开到两广去,两广在两年内不实行军事管制和土地改革。白崇禧喜欢带兵,他的广西部队才十几万人,将来组织国防军,我们可以让他带三十万兵,这也是人尽其才嘛!”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