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射模型》转载请注明来源: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发射2
钱学森一番精辟的分析,使在场的专家们茅塞顿开,大伙的心顿时变得踏实了。
后来的多次飞行试验证明,钱学森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1968年冬,经过三个春秋的紧张攻关,“长征一号”火箭各系统的零组部件从祖国四面八方几乎是同时运往火箭生产总厂。
1969年初,在长征一号的总装过程中,任新民让谢光选负责带队检查整流罩研制情况。因为,整流罩包罗体积大,要求平行分离,分离速度要大于或等于每秒5.5米。
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爆破螺栓解锁,在火药作用下实施两个半罩分离。
由于开始设计时把两个半罩看成是刚体,按照刚性体进行计算,使用火药量过小,获得分离速度不够,多次试验达不到分离速度要求。
实际上整流罩是一个弹性体,弹性体容易变形,会吸收很多火药的能量,使分离的能量大为减少。
为了满足分离速度的要求,谢光选他们一方面采取了成倍加大火药量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整流罩的刚度。
因此,整流罩部分结构采用了刚度大的钢铁组合件代替原来铝组件,使火药能量传递到两个半罩,实施快速分离,满足了每秒5.5米分离速度的要求。
另外,谢光选他们还组织研究了滑行段推进剂晃动的控制问题。滑行段推进剂箱内有剩余的液体,它的晃动按失重场推导出来的公式来计算水锤的大小。
通常,液体晃动波可达到推进箱顶,晃动太大,那么相应的喷射氮气的简易姿态控制能力,是否能克服晃动引起的水锤作用呢?大家讨论时,一时众说纷纭。
谢光选他们经研究后认为,长征一号火箭滑行段轨道的离心力不等于地球质量的吸引力,火箭不是处在真正的失重场。
所以,液体波高到一定的程度,出现浪花,吸收很大能量,“长征一号”火箭滑行段液体波不会升到箱顶。
在大多数人统一思想后,谢光选他们在箱底附近增加了一个大阻尼板,以减少晃动。
这件事请示了钱学森后,钱学森也表示同意。后来,飞行遥测证明,长征一号火箭滑行段飞行是稳定的,没有受到液体推进剂的影响。
经过艰苦的努力,后来远程火箭飞行试验成功,证明设计方案是合理的。
液体火箭推进剂的试验取得成功后,任新民又派谢光选去了解固体火箭的研究情况。
2月9日下午,谢光选乘火车赴呼和浩特,次日见到了杨南生等人,得知10次固体火箭试车9次成功,一次失败。失败故障分析,有理有据,采取的措施针对性强,以后试车情况都良好。
10日上午,谢光选返回北京,通过将固体火箭的研究情况报告了钱学森和任新民。
2月18日晚,国防科委主任罗舜初召集了会议研究“651”工程进展情况。会议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运载火箭是否要发射一次模拟星,成功后再发射东方红卫星。按周总理“十六字方针”再动员广大科研人员进行“质量复查和故障预想”,如未提出问题,按原计划进行。
第二,讨论了“过载开关”的问题。运载火箭一二级已经过远程导弹飞行试验,方案是可行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