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阿娘可是在逗弄孩儿。”李弘很是惊讶,他去学什么?给老师讲《春秋》吗?
现在是公元659年,本该是显庆四年,但而今却是永徽十年。阻止李治更换年号的主要功劳在“永徽牌”和“永徽台球”身上。这是好事,有唐一朝高宗一代,皇帝换年号比换老婆还勤,共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给百官和百姓(还有作者)带来了相当大的不便。而今有了李弘搅局,估计是一个永徽用到死了。
永徽十年,李弘六岁半,到了该上小学一年级的日子。
“那崇贤馆有什子好去的。阿娘不若叫爹爹给孩儿也封个崇贤馆学士,孩儿也能去崇贤馆讲学。”李弘还真不是吹牛,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虽是显学,但也不似后世宋明那般满朝上下全是文科生。给皇子启蒙学的也不全是之乎者也,君子六艺都得沾一点。涉及之乎者也的部分,教的人叫“崇贤馆学士”,又称皇家图书馆管理员,九品下的官儿。这个学士是个学位,和后世的学士地位差不多。巧了,李弘前世也是学士,还是个学过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的学士,再加上二十一世纪的花花肠子,一个崇贤馆学士可勒不住他的缰绳。
而皇子蒙学,识字就行。当然,大部分皇子识字这部分前就都在宫里完成了,去崇贤馆可以学学《论语》《孟子》什么的,连《春秋》都不一定讲得到。
没意思。
“弘儿,蒙学可不止是学文,礼、乐、射、御、书、数,都要学。弘儿不是一直想学兵法吗?崇贤馆都有。”武媚娘劝道。
李弘撇撇嘴,君子六艺里面,书不用说,他绝对及格,抄抄苏轼欧阳修什么的混个优秀也没问题;数,他只要拿出初中数学及格的实力,就能把所有唐朝顶尖数学家摞起来打;射大概是指枪法,肯定不会是射箭,不然他堂堂太子难道要代表大唐国家队出征在运动会上拿金牌?同理,御是开车,不可能是骑马。至于礼,李弘一直觉得那玩意是黄三该学的,他贵为太子,就是见了亲爹亲妈都可以不跪。还有兵法,纸上谈兵谁不会啊,兵书谁没读过几本啊,崇贤馆有沙盘吗?能上战场吗?
如此说来,君子六艺就只剩乐了。去学一门乐器陶冶陶冶情操?李弘觉得应该可行。要不要把钢琴弄出来呢?那玩意他倒是会弹一点,但是他不会造啊。
“况且弘儿也不能总在这宫中待着,得认识些个外臣。一朝天子一朝臣,有朝一日登基为帝……”武媚娘未再说下去,李弘却是明白了。
为李治当太上皇做铺垫嘛,孤懂的。
……
李弘面前站着二十几个年纪相仿的二世祖,都是各家权贵送来的太子伴读。李弘听了一遍名号,历史上都是些小喽啰,有些有印象,但都不出名。他之前翻史书记住的名将名臣都不在里面。
不爱说话的瘦子是莒国公嫡孙唐简心,旁边那个眉毛上有道疤的是他哥唐从心;最胖那个是秦佾,秦琼的孙子;长得有点像胡人但不知道混了多少代血,面相和体味都带些异域风情的那位,是大将军契苾何力的少子契苾贞。
今天就先记这四个,谁让你们四个站得最靠前呢。
“上课了、上课了,先生要来了!”一阵混乱过后,众生都找到座位坐下,唯独李弘还站着。契苾贞为他占了个座位,他却示意不用。
先生姓陈,三十多岁,不是什么大儒,至少史书上没名。一番见礼后,陈先生盯上了唯一站着的李弘。可还没等他开口,李弘就开始抢答了:
“不知先生今日要讲些甚么?”
“讲《论语》。”陈先生答道。
“有关《论语》,孤心中一直有道疑惑,不知先生可为孤解惑?”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第一时间更新《我的大唐人生》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