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们家的帝国创业史》转载请注明来源: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
自从崇祯十五年的冬天,孔豆儿在东平被何家一家人救了以后,随着接触的深入,孔豆儿把何家一家当做了自己的恩人、家人、长辈,何谚隆经常调笑,别的穿越者一来就能收获不少忠诚度加满的部下,但是老何家一大家子,很久才收获孔豆儿这么一个铁杆部下。
崇祯十七年初始,何谚隆还在京师和老爹部署相关安排的时候,孔豆儿就在奶奶徐英芳的安排下带着人员进入了兖州府曲阜县,和孔家的人打起了交道——没错,老何家的情报工作真正的负责人其实就是徐英芳,奶奶徐英芳年轻的时候就在县里的厂里做过防敌特的妇女队长,定居在城里后也经常参加居委会的志愿者活动,虽然说比不上朝阳大妈,但是意识还是很强烈的,因此何家对外的暗线综合管理都是她在负责。
说起曲阜,在何谳隆看过的小说中,穿越明清的家伙们几乎每个人都要在这里刷一刷孔家这个怪,然后掉一堆金币。不过孔家确实牛叉,曲阜完全由孔家说了算,连县令也是孔家的人担任,全县的土地加上周边的一些地方都是孔家的,说是国中之国也不为过。
之所以派孔豆儿进曲阜一是其自身争取,二是其他人都没有他合适。孔豆儿其实算起来还算是孔家的远支,至少孔豆儿家的族谱记载了,明代第一位衍圣公是他的先人,只不过之后的历代祖宗基本都是庶出,就这么传了十一代,他们家从曲阜到兖州再到济宁,最后去了东平——也实在是孔家的当家人衍圣公府不做人,盘剥起同族的也毫不手软,甚至手段极其令人发指。小时候孔豆儿就听自己爷爷说过,当时的衍圣公看中了一家庶出远房的侄儿媳妇,见天地把人两口子招到府里做短工,男的去劈柴,女的就被衍圣公欺辱。小时候的孔豆儿不是很理解这件事,知道他把这些告诉了何谚邻之后,何谚邻才咬牙切齿地告诉他,这就是权贵们变态嗜好的体现。
如今的孔豆儿已经十五岁多,跟着何家人营养充足,训练到位,个子一下子就窜到了一米六几,行走在江湖上也算是小小男子汉了。
孔豆儿是打着做生意的名义进入曲阜的。
作为孔家的旁支,孔豆儿很快和衍圣公府的一些中低级管事们建立起了联系,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多,孔豆儿代表的何家也不是为了挣钱,把大部分的利益都让渡给了这些管事们,因此孔豆儿很快就获得了这些管事的友谊。
孔家的族谱记载在孔末之乱以后记载的还是非常详细的,各分支的族谱也有较为严格的规矩,大家一对族谱,很快就把辈分确定下来了,于是孔豆儿很快就成了不少人的侄儿、侄孙、远房的堂弟,甚至还有几个管事还得叫孔豆儿堂叔。
一笔写不出两个孔字,都是圣贤之后,在熟稔之后,孔豆儿和这些叔伯、兄长、侄儿们交流的话题也就越来越没有约束了。
只不过,越交流,孔豆儿就越恶心,每天晚上都要不断地反反复复看何谚邻偶尔写给他的书信才能入眠。
无他,衍圣公府的事情,孔豆儿原本以为自己知道的已经不少了,然而,这几个月和孔府的人接触才发现,人面兽心居然不能形容这些人的罪恶之处。、
衍圣公仿佛一个魔头,手下的各方就像触手,控制着整个曲阜人的生生死死,每一个人都要被这个魔头吸血。如果大明的其它地方还有一丝可以期盼青天的可能,曲阜这个被孔府控制了上千年的地方却永远求告无门——除非,被折磨的人的愿意抛弃原有的一切逃离这个地方。、
唉!想来当年的先祖也是因为无法忍受才逃离曲阜的吧!在记录下又一桩孔府三房的老头以爬灰为乐趣的丑事之后,孔豆儿如是感慨。
又过了两月,在进一步搞清楚孔家这些管事们彼此间的龉龌之后,孔豆儿开始了挑拨离间。
人畜无害、表面上没有利益相关的局外人孔豆儿无师自通相关技能。
“哎呀,卫叔,这钱货必须得两清啊”孔豆儿眨着无辜的大眼睛,道:“嗨,不是不相信卫叔,只不过就是茂叔老是说…………瞧我这张嘴!”
孔卫四十多岁的年纪,麻杆身材,闻言一拍桌子:“贤侄不必多说了,孔茂那个肉球就是看不得老子好!贤侄你放心,咱们私下的交易和孔家的买卖虽然合在一起,但是各归各的,账目结算的事情你不必担心,叔叔少不了你!”
发完火的孔卫摔门而出,回到家算计着怎么弄死孔茂这王八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清泉村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