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克思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著成一百周年
1853年6月10日马克思写了那篇有名的论文《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6月25日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7月22日他又写了《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8月8日在同一报纸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的写成到今天整整一百年了。这一百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一百年。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在马克思时代还只能算是一个预言,然而苏联已经在地球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达三十多年,并且正向共产主义迈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完全新的时代。但是马克思关于印度的文章一直到今天还没失掉它的意义。马克思的科学预见一天天在得到证实。事情的发展正是按照他指出的方向在进行着。
这两篇文章都不长,但却是在占有了材料又加以详细研究之后才写成的。从1853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研究东方问题。当时东方正是多事之秋,他们研究东方问题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这些理论的研究,都有实际的作用。1853年6月2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里谈到东方没有土地私有制,说这是东方一切现象的基本形式。恩格斯在6月6日的复信里同意这个看法,并且谈到人工灌溉这种巨大工程对农业的意义,谈到村社。四天以后马克思写成了《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他把他们在通信里谈到的观点都归纳到这篇文章里,加以发挥。他主要谈到两点:第一点,印度人,像一切东方人一样,一方面把作为农业和商业的首要条件的巨大公共工程交给中央政府去管;另一方面凭着农业和手工业在家庭里相结合的方式散处全国各地。这两种情形从最古的时代起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农村公社。这制度使他们能够自给自足,为东方专制制度打下基础。第二点,英国的蒸汽机和自由贸易破坏了这些公社的经济基础,因而引起了亚洲所经历过的唯一的社会革命。英国在印度煽起社会革命并非出自本愿,因此它只是历史底不自觉的工具。在7月22日写成的《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里他又发展了上面的说法。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消灭旧的亚洲社会;一个是建设的——在亚洲奠定西方社会的物质基础。建设的工作虽然还没有从这个废墟显露出来,但是它已经开始了。在什么地方看出这个开始呢?马克思举出很多例子:印度的政治统一了,英国训练了土著军队,出版自由介绍进来了,当时亚洲社会所迫切向往的土地私有制建立起来了,新式教育产生了一个有管理国家的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新的阶级,蒸汽把印度从孤立的状况下解放出来了,铁路网布起来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之所以在印度建筑铁路完全是想替自己运输棉花和其他原料。“但是只要你一旦把机器应用到一个具有煤铁的国家底交通上,你就不能够阻止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机器。”英国资产阶级这样做,既不会解放广大的印度人民,也不会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但他们却为这两者创造了物质前提。什么时候印度人民真正获得解放和独立,他们就能够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所播下的社会新原素底果实”。
这就是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这些指示对以后研究东方历史的学者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在这里指出了东方历史,特别是印度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给以后的研究工作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谈到研究东方历史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东方历史的某一些特点,另一个是殖民地政策的作用。关于东方历史的某一些特点,马克思已经指出,印度的生产方式是农业与手工业在家庭里的结合。手织机和手纺机产生了无数的织工和纺工,这就是印度社会构造的枢纽。这看法他以后在《资本论》里又提出来,而且说明,中国也是这样。这种“民族的生产方法”使商业所具有的破坏力受到阻碍。这些自给自足的村社虽然有时候在大变乱中遭到破坏,但是它们会在原来的地方用原有的名字重新产生。在亚洲,朝代虽然常常变换,但社会变动却不大,原因就在这里。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从那座韩城开始》《大将》【泡书吧】《锦宫春暖》《万亿军火之王》【书仙文学】【星月书吧】《我有存款一万亿》《什么年代了,还在传统制卡》《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
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第一时间更新《季羡林全集(第十卷·学术论著二:印度历史与文化)》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