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去》转载请注明来源: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
一
东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天象一再显示凶兆。四月,京师地震;六月,大旱,赤地千里。洛阳宣德亭的地面无端裂开一条大口子,长达八十五丈。加上上年年底客星出天苑,顺帝父亲安帝陵寝恭陵发生火灾,这一连串的灾变弄得顺帝刘保心惊肉跳。
汉代自董仲舒以后,便是相信天人感应的谴告说的。这种迷信的道德观念至东汉由于谶纬的盛行而更加巩固。迷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手段,是道德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顺帝自永建元年(126年)即位至今,已经八年。可这是什么样的八年啊!内忧不断,外患频仍。他的神经已经很脆弱,他的自信心也一再被动摇。现在,面对这接连出现的灾异现象,他相信这是上天在给他警告:他一定是在行政上及个人德行上有重大过失。他必须及时纠正与悔改,以换取上天的宽宥。于是,如同一般的做法一样,他下诏罪己,并要求群公卿士尽忠心,陈直言,指出政治上的阙失,不要有什么忌讳。
这时,一位十年磨一剑式的人物走上政治舞台,并崭露其峥嵘头角。他就是李固。顺帝下诏后,公卿一致推荐年已四十、却一直拒绝仕宦的李固对策。
李固,字子坚,长相奇特,头顶有三处隐隐凸起,如鼎足,又似隐伏在发间的犀牛,脚底还有龟文。相书言,“足履龟文者两千石”,可见他命定要做大官。可他一直不应州府的征辟,“五察孝廉,益州再举茂才,不应。五府连辟,皆辞以疾”(《谢承书》)。这种屡次拒绝征召的作派是汉代读书人入仕之前常有的矫情行为,其目的在于显示自己的稳重,显示自己对权势的淡薄,从而为自己将来最终出仕争得一个道德的花环: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而非为个人的富贵。因为对富贵我已经拒绝过了。这种矫情的拒绝,还能抬高自己的声誉与身价,并有助于寻找一个最佳的出山时机。所以,李固这样屡次拒绝征召,并不表明他真的愿意终老林下。这还可以从他几年前给黄琼的一封书信中看出。后来位至三公的黄琼也曾经有过“五府俱辟,连年不应”的经历,后来朝廷公车征召,黄琼勉强上路,可车到半路,黄琼又称疾不再前行。李固闻知此事,便给黄琼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有两层意思,一是鼓励黄琼积极用世,不能再消极等待。他说:
如果您真的就想隐居山谷,学习巢、由,这样是可以的;如果您准备辅助政治大济苍生,现在就正当其时了。自有人民以来,善政少而乱政多,一定要等待尧舜之君才出来做事,这样志士们会永远也没有机会的。
[原文: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也。]
时机已经到了,更好的时机没有了,就立足现有条件,干一番事业吧。
第二层意思显示出李固对士人的总体失望,以及他作为名士之一而对名士集体声誉的关怀—这显示出,至少从李固开始,名士们的集体意识自觉意识已经很突出,他们已经意识到,“名士”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的阶层,这个阶层有区别于其他阶层的独特的社会价值与道德追求。但至少李固认为,这个阶层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杰出的人物,为这个阶层带来光荣与社会声望。他一边是失望,一边便把希望寄托在黄琼身上。他接着说:
常闻语曰: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那些开始名声很大,被朝廷征召任职后却“功业皆无所采”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已经影响到名士群体的社会评价:“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所以,他极希望黄琼这样名副其实的人物出来,做出一番慷慨事业:“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这封给黄琼的信,实际上也在向社会发出信号:他李固肯定不会一辈子枕山栖谷学巢、由;而且,如果他出山,他决不会尸位素餐,他要干出一番事业。
二
果然,此次公卿荐举他对策,他不再忸怩,国事糜烂至此,有责任心的士人自当出手补天。他给顺帝提了两条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是:
剥夺外戚的大权,政事归皇帝处理。
[原文:权去外戚,政归国家。]
另一条是: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