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天天文学网】地址:tiantianwx.com
一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但这却是曹操的时代。他开创了这个时代并掌握着这个时代。朝廷大权已在曹操手中,这个时代的优秀人物也都围绕在他的周围。曹操是真正的中心人物—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文学上的。这个时代的文人,生活在末世与乱世,目睹种种淋漓的鲜血,被迫直面惨淡的人生,但由于旧有的秩序被打乱了,他们反而有了进身的机会。纷乱的社会,也刺激了他们重整乾坤的兴趣与雄心壮志。黯淡的感伤与寂寞的无奈一扫而空。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正面临一片荒野,拓荒的欲望与自豪油然而起。中国的文人,历来都把自己的文学才能等同于政治才能,建安之际,正有这样一群有着高度的文学自信的文人: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
这批乱世中的文人,在他们走上历史前台之前,就曾“独步”、“鹰扬”、“擅名”、“振藻”,眼高于顶(“高视”),鹤立鸡群(“发迹”)。这是一种自信,是对苦难社会的自信心与责任心,也是一种贵族式的精神状态,一种高贵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和颓废情调的品质:
——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曹丕《典论·论文》)
——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文心雕龙·明诗》)
这是一种历尽苦难后的意气风发,是长期受压抑后终于喷薄而出的激情。从汉代“清议”以来,我们久没有从知识阶层中发见这种激情了。
自从汉献帝流离迁移,文人也如蓬草一般随风飘转。直至建安末年,中原才得平安。魏武帝曹操以丞相和魏王的尊贵,平素就爱好诗章;魏文帝曹丕以太子的重位,善于作文写赋;陈思王曹植以公子的豪贵,笔下琳琅满目。同时,他们还体贴尊重英才逸士,所以他们身边的英俊之才如同彩云环绕:
王粲(仲宣)从汉水之南的荆州前来委身投靠;陈琳(孔璋)从黄河之北的冀州来归顺从命;徐(伟长)从青州来做官;刘桢(公干)自海边来任职;应(德琏)集中表现了他斐然成章的文思;阮(元瑜)施展表达了他风度翩翩的志趣。路悴(文蔚)繁钦(休伯)之辈,邯郸淳(子叔)杨修(德祖)之类,在酒席前风流倜傥,在坐席上侃侃而谈,挥洒之间便成酣畅之歌,研墨之际便出谈笑之文。看他们那时的文章,都喜欢慷慨激越之声,真是因为当世多年累积的战乱与流离,风气衰颓,民情怀怨,再加上作者们志向深沉感慨深长,所以他们的作品慷慨悲壮而气势不凡啊。
[原文: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当作子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建安时期的那种“志深笔长,梗概多气”一定深深地激动着和尚刘勰,以至于他这段文字写得如此酣畅,我们一口气读完,然后废书而叹,对那一段生活心向往之。我们甚至忘了那恰是一段最为苦难的时光。精神上的发舒已弥补了太多的委屈。这段话,很形象地说明了建安文人曾经有过的“蓬转”的生活经历以及归曹后的意气风发。
曹氏父子三人,不仅自己是文坛高手,曹操还“设天网以该之,顿八以掩之”,把天下文人收罗在自己周围,且能“体貌英逸”,反对“文人相轻”。对文学及文人,不因不懂而蔑视,也不因半懂而嫉妒,更不因太懂而多疑,所以,他们的“区宇之内”,“俊才云蒸”。曹操之外,丕、植都成了建安作家的朋友,是文友,亦是酒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难得的。我们看他们的生活,除了这段话中的“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外,还有众多的记载: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曹丕《与吴质书》)
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
(《文心雕龙·明诗》)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
飘颻放志夜,千秋长若斯。
(曹植《公诗》。案:应《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此两处的“公子”,皆指曹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