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国家建委召开全国搬迁会议
1965年8月21日,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搬迁会议。会议主要讨论1966年的搬迁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搬迁规划。
会议提出,搬迁工作必须立足于应付侵略战争,从准备大打,准备早打出发,对搬迁项目要实行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按照“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建设,有的还要进洞。会议确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搬迁的项目。会议还认为,大规模的搬迁,实质上是一次国民经济的大调整。要把搬迁、建设战略后方和当年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
1964年,东部沿海许多重要工厂都动手迁建工厂,大部分工厂都停产准备搬迁。1964年内共迁建29个项目,9700多人。其中,迁入四川境内的就达到14个项目,大都是迁到中小城镇或大城市的远郊地区,只有少数的工厂迁到成都、重庆市区。这些迁入的工厂,大多利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调整时期停产工厂的厂房组织生产,有的并入了同行业的工厂。
针对新建和迁建项目大多在农村的情况,西南三线建设筹备小组针对新建和迁建项目,提出了“四不三要”的原则,即建厂要注意不占或少占农民的良田好地,不拆或少拆民房,不迁或少迁居民,不搞非生产性建筑。以及要支持农业用水,要支援农业用电,要支持农民养猪、积肥,一定要与农民搞好关系,并帮助当地农业生产。
搬迁工厂确立了新的厂址和接收单位后,西南局三线建委统一规定迁建项目何时迁入,何时生产等工作。
西南局三线建委强调要确保国家关键项目的先期迁入和建设,注意综合平衡,要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确保重点项目,实行投产一批,再上一批的方法。因此,在1965年和1966年两次分别轻重缓急,进行项目排除,将重点的,有条件的项目,列为“歼灭战”的项目。
在第一次排队中,确定1965年列入48个项目作为“歼灭战”对象。这些项目主要有:西南金属材料厂、重钢中板厂、德阳第二重型机器厂、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四川第一棉纺织印染厂、陵川机械厂、平山机械厂、新都机械厂等15个重要收尾项目。
实践结果,这48个“歼灭战”项目,1965年全部建成投产和具备投产条件的有30个,完成年度计划的有12个。此前没有列入“歼灭战”项目的明光仪器厂也于当年建成投产,总计43个项目。确定1966年确定打“歼灭战”的项目共56个,也基本上完成了计划任务。
在搬迁开始时的1964年10月29日,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厂正式确定搬迁四川,并改名为浦陵机器厂。
该厂是上海生产小型汽油发动机的一个小厂,仅有职工416人,设备350台。
这个厂仅用了40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土建工程。在搬迁设备时,全部采取先绘制安装平面图,再给机器部件编号,一运到新的厂址,立即对号入座。256台设备的搬迁,从拆卸、运输到全部安装完毕,仅用了18天时间。整个迁建工作,自土建开工到全面投产,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投产当月就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而且产品质量达到了上海的水平。原计划投资140万元,实际只用了107万元。
在迁建过程中,浦陵厂十分注意处理好建设工业与帮助发展当地农业的关系。
根据西南三线建设筹备小组提出的“四不三要”的原则,建厂时未拆一间民房,未搬一户农民。工厂还在不断增加投资的情况下,适当加大蓄水池、变电站的容量。帮助附近农村的两个生产大队解决了用电、用水的问题,可灌溉稻田400多亩。除机电排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外,还帮助附近20多个农户安装了电灯,支持了农业生产,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对此,彭德怀说:
如果我们三线建设的其他工厂,也能像浦陵机器厂这样精心组织建设、生产,就会大大加快三线建设的速度,毛主席就会放心地睡好觉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天文学网【tiantianwx.com】第一时间更新《建设后方:全国三线建设掀起高潮》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